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将达95%以上?静安说的!
静安区的服务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
2017年一到三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1188.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4.3%。
2017年1-11月,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626.1亿元,同比增长6.4%,占税收比重95.5%,达到国际一流城区水平。
国际静安,经济形态呈现明显的开放型经济特征,涉外经济、总部经济优势明显。
2017年1-11月,静安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0家。税收超亿元楼宇达67幢,南京西路地区是上海市楼宇单位面积产值最高的区域之一。经济外向度高,涉外经济税收比重50.8%,已形成国际资金、人才、信息、文化、活动的重要汇聚地,成为区域服务经济高端化、国际化的重要体现。
服务业高端业态集聚,重点行业特色鲜明。其中,商贸服务业集聚了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知名电商发展迅速。
金融服务业集聚了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涵盖了投资、保险、证券期货、融资租赁和第三方支付等多个行业门类。
专业服务业中,国际知名会计审计、管理咨询、法律服务企业高度集聚,人力资源、检测认证服务业迅速成长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文化创意产业中,传媒广告、戏剧娱乐、影视制作、设计展示等行业发展亮点众多,环上大影视产业园区、昌平路创意产业集聚带、威海路现代传媒产业集聚区等多个文创园区快速发展,文化设施与时尚活动丰富多彩。
信息服务业以市北高新园区为依托,以云计算、大数据、轨道交通信号等领域为代表,集聚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显著的发展特色与优势。
区域科技创新链较为完善,园区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日益显现。张江高新区静安园、闸北园、市北高新、环上大影视园等特色园区, WeWork、联合创业办公社等20多家品牌“众创空间”以及各类产学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培育科技经济和提升自主创新能级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载体。
截止2017年底,全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为258家;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累计为88家;2016年我区获得上海市创新资金立项项目55项,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6项。新兴金融、健康服务、云计算、节能环保、跨境电商、分享经济和智能研发等新兴产业形成了一定影响力,汇聚了大量区域性的设计总部及行业领军人才。
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
比重将达95%以上
静安正卯足一股劲,努力打造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核心承载区、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的引领区以及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
√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核心承载区
以“全球化、高能级”为导向,承载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营商环境更加成熟,涉外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集聚度达到国内领先、国际较高水平,成为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功能、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全球城市核心区。
√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的引领区
以商贸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产业为重点,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并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从“传统服务功能”迈向“高端服务品牌”,引领上海市中心城区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品质化发展。
√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
依托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双试联动”,积极争取国家、上海市的大力支持,瞄准重点改革领域先行先试,在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领域率先突破,为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营造制度健全、高效便利、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为全国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十三五”静安区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
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95.5%以上;服务业税收占全区全部税收比重达到95%以上。
敲定“十三五”
五大重点发展产业
大力推动传统商业转型发展,健全立体化网络流通基础设施,以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兴商贸形态和技术手段为技术支撑,引导传统商业企业与网络零售企业互通互融,构建全方位的营销渠道。
加快商贸新兴业态发展,探索发展体验型购物中心、买手制百货、品牌集成店、主题概念店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业态,鼓励打造个性化、主题性、体验型的消费模式。
依托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积极优化区域商业环境,拓展总部型经济,增强奢侈品、化妆品、医药等重点商业领域的集聚效应。
引进各类贸易服务商、跨国采购商、渠道商、零售商等企业主体,积极打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总部企业集聚区。
推动发展便利化、综合化的社区商业新模式,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
打造多元化结构的金融集群,稳步发展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优势金融行业。
推动互联网金融、私募股权投资、创投基金等新兴金融的集聚发展,促进传统金融与新金融交互转型。
推动信息安全服务、资产管理、数据分析等金融后台服务业发展,大力引进证券期货、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业态,积极发展艺术品鉴定、保险、拍卖等文化金融服务。
积极引进与新兴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和中介机构,营造新兴金融发展的大生态圈。
推动跨国金融业态的创新和金融业的开放发展,加速各类金融业态与实体经济的深化融合。
大力引进国际知名公司,积极培育国内品牌企业,巩固人力资源、检测认证、管理咨询、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产业的发展优势。
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品牌效应,促进基于互联网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为主,派遣、培训、招聘、测评、高级人才推荐、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品种齐全、覆盖完整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
依托“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吸引各类检测认证机构、标准化组织集聚。大力发展面向重大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医疗健康和食品安全、节能环保等产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保持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的领先地位。围绕创业孵化服务,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产业驱动型孵化器。增强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大力支持专业服务企业拓展境外市场。
推进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优势,借助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平台,吸引顶尖企业和龙头项目落地,逐步完善影视产业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新业坊”国际影视示范园区等融合静安特色风貌和产业发展的城市更新项目。
加快昌平路创意产业集聚带、张园创意经济综合体、巨富长历史风貌区建设,发展时尚设计、文化传媒、广告制作、创意策划、文化消费、文化休闲等行业,实现文化创意内涵式、集群式发展。
抓紧引进区域设计总部、领军人才,培育特色鲜明的新兴企业,推进各类文化时尚活动,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发展文化产品、知识产权、文化艺术品份额等要素交易,实现文化金融、戏剧产业等领域的突破和创新。
依托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大数据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基地和国产基础软件基地,通过优质企业引进、存量企业做大、政策创新突破等多种手段促进大数据产业的内涵式发展。
发挥市北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平台效应,积极推动云计算和大数据相关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引导数据资源合理分配和价值创新,努力打造全市乃至全国领先的大数据资源集聚地和大数据应用服务示范基地。
继续推进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数字内容、信息服务外包等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提升软件信息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
实施“互联网+”战略行动计划,支持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企业经营模式和领域,鼓励发展网络视听、互联网娱乐、互联网教育、供应链管理等新兴领域。
鼓励以信息资源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数据挖掘、商业分析等新兴服务形态发展,推动传统商业模式向基于大数据精准化营销的转型。
以市北高新园区、上海多媒体谷、上大科技园区以及龙软信息服务外包园、新民文汇基地、新华文化创新科技园等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集聚物联网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进一步拓展精细化定制服务模式,以及“微生活”、“云社区”等新兴社区服务模式。
重点发展物联网在智慧物流、移动商务、食品溯源、智慧家居、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带动IC卡、RFID电子标签、NFC智能手机、移动POS机、软件平台等相关发展。
依托静安在技术、资本、人才等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健康服务企业,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
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及健康市场调查咨询服务,探索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发展健康保险,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
鼓励发展养老产业,适度开发社会化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等,鼓励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创意、精神慰藉、法律维权等服务,支持开发满足老年人需求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
立足现有产业优势,逐步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产业,重点要推动互联网+节能环保,发展分布式能源微网、新型环境监测、智慧家居节能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
广泛面向商务楼宇、老旧小区、产业园区等,发展楼宇智慧能源管理、城市更新节能低碳技术、绿色建筑节能改造等产业。
培育节能环保检验检测产业,大力支持能源评估、能源审计、能效认证、节能改造和环境监测检测、污染治理等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打造具有静安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商务商业、金融服务、管理咨询等高端服务业,进一步提升高端商务商业的活力、集聚度和影响力。
加快形成全生活方式国际品牌目的地和时尚人群汇聚地,促进城市形态和生活方式向国际化转变。
提升梅恒泰“金三角”和静安寺“金五星”商务品质,完成“兴业太古汇”城市综合体等楼宇建设,增强南京西路的承载和辐射能力。
有序推进静安寺、曹家渡等地区城市更新和商办项目建设,提升商务商业承载能力。
拓展江宁路、南阳路、奉贤路等后街功能,强化与南京西路的业态补充。
依托常德路、陕西北路、江宁路等纵向道路,促进高端商务商业功能的拓展与延伸。
推进国际时尚活动展示,打造昌平路创意产业集聚带、江宁路文化街等特色街区。
重点发展高端商务商业、文化创意、新兴金融、人力资源等现代服务业,推进高品质商务商业载体建设,塑造人文生态商务的新地标。
积极引进高端商业品牌概念店、特色店和体验店,推进高端酒店品牌和休闲娱乐业态集聚,打造高端特色明显、人文内涵丰富的区域商圈。
深化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打造全国重点人力资源服务枢纽平台。
推动文化创意与区域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中心城区历史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厚的商务商业功能区。
挖掘苏州河两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促进水岸文化、海派文化、工业文化、铁路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共生,成为静安文化遗产、人文景观、休闲设施、时尚品牌的核心集聚地带。
南翼深化大宁地区联动发展:
依托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以影视后期制作为重点,发展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多媒体软件、创意设计等产业业态,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功能联动,打造产学研融合的世界级影视基地。
提升环大宁市级商圈能级,推进大宁久光百货、大宁中心广场等项目建设,布局高端化、体验型、主题型商业,成为繁荣繁华、活力时尚的北上海商业中心。
北翼促进市北园区深度转型:
加快云计算、大数据、软件信息、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形成以高新技术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以生态化、智能化为导向,开发一批符合总部型、创新型企业办公的绿色低碳产业载体。
做强园区专业孵化、人才服务、投融资服务、健康服务等功能平台,不断完善园区综合配套服务体系。
优化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等重点园区的管理机制,加强区政府与市相关部门、高校园区的沟通协作,形成园区发展合力。
通过“做强一批”、“做优一批”、“培育一批”和“调整一批”,引导和激励各类产业园区加快提高产业集聚度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中小园区转型升级。鼓励园区引进优质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分类打造众创空间,提升园区产业定位和专业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旧园区旧厂房改造升级,引入有品牌、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参与联动开发和园区运营管理。
编辑:张一菁、MC
视觉:陈琛
资料:区发改委、区科委、区门户网站(www.jingan.gov.cn)
热读: